2011年11月2日星期三

西藏生死书


1.我走上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掉了进去。
    我迷失了……我绝望了。
    这不是我的错,
    费了好大的劲才爬出来。
    2.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假装没看到,
    还是掉了进去。
    我不能相信我居然会掉在同样的地方。
    但这不是我的错。
    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
    3.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看到它在那儿,
    但还是掉了进去……
    这是一种习气。
    我的眼睛张开着,
    我知道我在那儿。
    这是我的错。
    我立刻爬了出来。
    4.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绕道而过。
    5.我走上另一条街。

2011年10月8日星期六

http://www.poodwaddle.com/clocks/worldclock/

http://www.poodwaddle.com/clocks/worldclock/

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人生曲線

人生曲線
 

數學上有一種曲線叫鐘形曲線,先是由低向高,然後逐漸降落,回到原來的高度,

像一座鐘,也像一頂帽子或一個小山丘。
◎最近看到一則描繪人生成功定義的幽默,就是這樣的一條鐘形曲線:
四歲時的成功是沒有尿濕褲子。
十二歲時的成功是擁有一班朋友。
十七歲時的成功是有駕駛執照。
三十五歲時的成功是有錢。(這是曲線的上半截。)
五十歲的成功是有錢。
七十歲的成功是仍有駕駛執照。
七十五歲的成功是仍有一班朋友。
八十歲的成功是沒有尿濕褲子。(這是曲線的下半截。)
可以看到人生的上半截是努力求「得」,而人生的下半截是力保不「失」。
可惜努力求「得」比力保不「失」還較為容易,因為上半截還可謀事在人,下半截往往成事在天,老和退化是人生必經之途........
看了這個鐘形曲線,對胸懷大志想有一番作為的青壯年來說,可能是一服冷凍劑,讓他們知道機關算盡、血肉橫飛的廝殺之後,到頭來,人老了,所謂成功不過跟四歲的幼兒一樣,能夠不尿濕了褲子已值得慶幸了

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人类精神导师-----巴吉明尼斯特.富勒博士

介:




富勒博士是影响二十世纪人类发展最重要的人之一,无论是在全世界的学术领域里或是实务领域里都非常受到敬重。他于一九八三年去世,在十七年后的千禧年里,也就是他一百零五岁的冥诞,其一生的故事被改编为舞台剧,在全美各大重要剧院巡回上演,场场满座,剧名便叫做【宇宙的历史与奥秘,人类的先驱-巴吉明尼斯特.富勒博士】。他更被后世敬授了几十种荣誉头衔,诸如工程师、科学家、哲学家、销售者、实践者、投资者、先知、诗人等。确实他在许多领域里都扮演了人类先驱的角色,同时获颁四十八个荣誉博士学位证书,亦拥有二十六项非常重要的世界专利与发明。







富勒博士的传奇故事:







在实质的发明或理论的提出上,巴吉明尼斯特.富勒博士﹙Dr. Buckminster Fuller﹚的一生对人类有着非常伟大的贡献。令人敬佩的是,他能在所涉猎的诸多领域之中,提出颠覆式创新的重要观点,且无一不引导人类朝向全新的未来发展方向。而他传奇性的一生,更对我们有着深深的启示与影响。







富勒博士是唯一被哈佛大学退学两次的学生,而且这两次退学的原因非常的戏剧化,因为年轻时的他并不知道「说出口的话」是非常重要且需要为之负责的,而他随口答应的话不仅耗尽富勒博士家人全部的积蓄,甚至还造成负债。这个真实故事的原委是,富勒博士的父母为了让他读书,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才凑足三年的学费,并举家搬迁到哈佛大学附近。然而,在刚开学时,他更发觉学校教育太索然无味,因此当他有一天走进一家饭店的夜总会里时,看到欢乐的场面和正在热舞的歌舞女郎,深深被这样美好的气氛所感染,竟然冲动地当场口出狂言,宣布要包下整个会场,请所有人喝酒跳舞。



当然,他三年的学费就此全部泡汤,甚至还不够支付,不仅造成家里的负担,也因而遭哈佛退学。家人对富勒感到非常的失望,于是将他送到加拿大的一个林场做工。后来由于富勒很用心研发了一些伐木设备,对林场做出很大的贡献。当他的家人知道后,觉得他应该已经改过自新,于是将他接回美国,并且又筹措一笔学费,请求哈佛大学再度接受富勒。校方也勉为其难地破例收留了他。







可是,无趣的学校教育仍然没有改善。有一天他又走进同一家饭店的夜总会,竟二度放纵到忘情地宣布包下整个会场,请所有人喝酒跳舞。于是,他又遭到和前一次一样的命运,不但失学在家,还连累了家人背上了更多的债务。在富勒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随想随说,完全不经思考地做出冲动的承诺,造成许多自己无法承担的后果。退学后,富勒与一位非常富有的独生女结婚,生下了一个女儿,但他依然旧习不改,没多久便将太太的钱全部败光。甚至年幼的女儿卧病在床时,他仍然禁不起朋友的诱惑,与他们一起去观看足球赛。临出门前,女儿对他说:“爸爸,你回来的时候,可不可以带一支足球赛的小旗子给我?”富勒随口答应后便出了门。后来,他于球赛结束后到酒馆庆祝胜利的喜悦,立刻被热闹喧哗的气氛深深吸引住,跟着狂欢烂醉,数夜未归。等到富勒太太找到他时,女儿已经病危。他带着一身酒味,匆匆忙忙回到家中,抱起奄奄一息的女儿,这时她睁开双眼,开口问道:「爸爸,我的小旗子呢?」富勒哑口无言,因为他压根儿忘了这一回事。而他根本来不及道歉时,女儿已经闭上眼睛、垂下小手,死在他的臂弯里。



女儿的死亡,让富勒受到非常大的打击,让他开始思考随口而出的话所造成的伤害,并且开始非常努力工作,同时学习销售岳父所发明的建筑材料。只是当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又总会想起丧女之痛这个烂草莓。为了逃避,他经常喝一整夜的酒麻醉自己。最后,他的生意还是失败了,只得宣布破产。







上天的声音



这时,他不禁觉得自己就像一团烂泥,不住地反问自己;“我是不是很失败?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最好尽快消失。”有一天晚上,他走到自己常去慢跑的密西根湖旁,犹豫着是否要投湖自尽。他思索良久,不意竟然听到耳边传来的一种声音:“你没有自我毁灭的权利,你不属于你自己,你属于这个宇宙。你的重要性对你自己永远都是模糊不清的,但如果你将自己的经验转换成对别人最有力的帮助,不就是在实现自我的重要性了吗?”







于是他发誓要活下去,给自己两年的期限不说任何一句话,他自我要求除非能对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否则不再开口,以此强逼自己回到能够了解自己想法的原点。他不愿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连睡眠习惯都变得像某些动物一样,每隔六小时睡半小时,致力于思考。他不再满足于别人的看法、信条和理论,更誓言要应用自己的发明经验,解决地球上每个人生活上的问题。







建设新生命



 富勒博士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极为深远。他曾许下五十个愿望,并尽毕生之力去实现。令人讶异的是,在他去世之前,一共实现了四十八个愿望,其中包含巨蛋建筑设计、跨国经济整合与世界性合作趋势等非常具前瞻性的理论之提出与各种发明。尤其是他对世界地图的新解——最尖锐对立的三角形竟然能够拼成最圆融的图形,以此观点将地球以三角形的方式拆解成平面时﹙面积依然相同﹚,就会形成了一艘地球宇宙飞船的模样。







  在这艘船里,虽然过去的人们因为错误的观念而不断相互掠夺,但是真正能让人类活下去的元素却只有最基本的空气、水和食物而已,而这三样东西是非常足够而不需争抢的。其实,当人类了解到地球上除了澳洲以外,仅有的两块大陆﹙一为美洲,一为相的欧洲、亚洲、非洲﹚实际上最近的地方只距离几十海哩而已,便会发现所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非想象中那么疏远——所以,能源应该可以共享,经验与知识可以父流,人类更是可以彼此合作。























富勒博士的三条法则:



法则一:你服务的人越多,你的效能就会越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你服务的人数。



法则二:就是法则本身是透过决定来呈现的。换言之,如果法则不转化成行动力,是无法让他人感受到的。



法则三:一本为复数,且最低为二。世间万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当一件事情你无法理解它的时候,不是它不好,只是因为你无法去理解它。所以,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代表另外一件事在它的背后!























富勒博士谈关于廉正:







富勒博士说,关于廉正,我要你自己来思考这个问题,某个人会这样问我,我能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我说你能做的,就是面对终年的考试,这是我在较早时对你所说过的,昨晚我的确对你们说过,我们是宇宙中的某种同仁我们的存在是为了搜集这个宇宙的资料以及为支持永不覆灭不断重新更新的宇宙解决当地的问题。但廉正才是精髓所在,在无形的世界中,并无有形的美学,在无形的世界中,唯一的美学是廉正,就是我们要进入的伟大的计算机时代里。所以我只能说,我的确是如此与你们对立的,我经验过这一切,因为我是一个能够透彻掌握全局的人,我保留记录,这个是我能够对你们说这件事情的唯一的理由,我所呈现的是很经济,但很真诚的记录,简单来说,你以个人身份所能做的就是全心相信真理,就是这样,你得记住,我们并没有发明设计这个宇宙,我们也并非管理这个宇宙。我们真的很愿意将这一切归功于伟大的精灵,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创造宇宙,不过,你是以廉正来进行管理,上帝会现在就想知道,人类是否有勇气跟随自己的意志行事,还是得以群众的意志力为依归,你是否有循规蹈矩,还是决心要尝试新事物。如果我们真的能够随个人的意志行事,我们就留下来,因为我们将会进入一个人类史上全新的时代。这与讨生活无关,你将根据需要办事,因为你知道你要这样做,你希望能够为别人服务,对于能否挣钱过日子,你绝对不会有问题。随着要承诺正直的人数增加,最终它总会反映在你的身上,而不论真相如何,这只能会使人类更成功。你得问自己下一个问题,我的反射是否已经定型,当我看到别人享受生活时,我会感到生气吗?我是否真的愿意爱其他人,如果你这样做,我们就会赢,你能这样做,就能够同时在你的身上引起反映,以正直管理同时发挥爱的力量,就是这样,谢谢,祝福您生活愉快!v

2010年6月18日星期五

(3)我不是人家說什麼就信什麼那種人(羅伯特)

(3)我不是人家說什麼就信什麼那種人(羅伯特)






十六歲時,我在電影院裡被一個小孩子拿著手槍指著我。我不知道那把槍有沒有上膛,不過那次事件對我的心理和情緒造成衝擊。我覺得很害怕,而這種害怕竟然轉為興奮。那是一種高潮般的刺激,讓我的腎上腺素激增,也讓我變得更強悍。

  我表面上看起來像一個「好男孩」,私底下卻不一樣,而且家母不希望鄰居看到我的那一面。私底下的我是主日學設法讓我獲得慰藉,同時美國卻召喚我們群起武裝的一面。即使當時我還小,也知道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根本不可能分辨,所以我開始質疑這項誡律:「汝不可殺人」。我開始懷疑這項誡律是否應該改成:「殺人,不然就被殺。」

  在教會裡,我聆聽訓示也知道這些訓示很重要,但是我很難相信那些故事。上帝創造天地萬物、諾亞、方舟、處女懷胎生下耶穌、耶穌在水上行走……我就是無法相信這些難以置信的故事。我的態度和疑問讓家母和跟她來往的教友感到不安。那些女士毫無異議地相信教義。

「信仰就是這樣,」她們會說,「如果你想上天堂,你就必須相信。」

  我不是人家說什麼就信什麼那種人。我沒辦法不假思索、毫無異議地相信那些故事。我們當中有很多人都熟知「把濃縮葡萄汁喝下」(drink the Kool-Aid)一詞是什麼意思。一九七七年時,牧師吉米.瓊斯(Jim Jones)帶著信眾到蓋亞納,他發給每位信眾一杯濃縮葡萄汁並告訴信眾這是毒藥,藉此測試信眾的忠誠。這樣做只是假藉上帝之名進行集體自殺,後來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透過電視播放讓世人得知。之後,「drink the Kool-Aid」一詞就成為美國口語中,用來形容不假思索,人家講什麼就信什麼的態度。

  即使我沒有這種不假思索、說什麼信什麼的態度,也不太相信這種教義,我還是一位彬彬有禮的年輕男孩,我不會向教會那些女士挑釁。我努力為自己開創前程,相信有道理的事,對沒道理的事置之不理。我不知道這是我刻意選擇的道路,或是時代為我選擇的道路。不論如何,我知道自己的方向,也知道自己必須做什麼。我知道我的時代會來臨的。

***

我們四個小孩各自往不同的方向,追尋自己關於上帝、戰爭、金錢、宗教、學校與事業生涯的答案。即使爸媽通常不贊同我們的選擇,他們卻讓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

目睹原子彈試爆,讓我有理由追求我個性上不為人知的一面,十年內,原本拿來福槍的我變成海軍直升機駕駛員,直升機上配有六支機關槍和二個火箭發射槽。《聖經》上寫道:「你的出生正逢其時」。或許,我們都是這樣,我知道我是這樣──而且我不為人所知的一面即將顯現出來。

  那些時代加上一九六二年那次原子彈爆炸,讓清崎一家人做出採取行動與反應的決定。一九六四年時,雷爾夫和瑪喬莉辭去工作,自願加入甘迺迪總統的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領取微薄的薪資。我的二位妹妹參加和平運動,在學校和街上遊行反對越戰。而我們家二兄弟卻自願從軍,參加越戰:強恩加入空軍,我加入海軍陸戰隊。我們各自以自己的方式,為追求和平而努力。

  這本書以戰爭做為開場白,因為戰爭有助於界定我們的價值觀及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追尋。在不瞭解全球原子戰爭這個可怕東西及越戰這種歷史時代背景的情況下,就不可能瞭解惠美或我為什麼各自追尋神的旨意,各自追尋自己所要的和平。

(2)羅伯特總是熱心地勸我:「管好自己的事!」(惠美)

(2)羅伯特總是熱心地勸我:「管好自己的事!」(惠美)






我們到人世間開始生活,也開始面臨死亡,這是無法避免的事。而且,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我們都要面臨生老病死。成立家庭、養育小孩,生活本身就會讓你獲得這種痛苦的領悟。每個人都想要幸福,都滿心希望自己能實現夢想。美國社會就支持這種夢想,我們也為未來描繪美好的遠景。不過,現實生活總會想辦法輕拍我們的肩膀,提醒我們自己的本性。

  雖然我們的爸媽要因應他們自己的挑戰,羅伯特跟我──就像比較年輕的世代那樣──有我們自己的打算和夢想,我們在這個小島的鎮上長大,只能想像著自己以後要去哪些地方遊歷一下。

  我選擇走上靈修這條路,不過以我的親身經歷來說,我必須學會別再忽視自己的健康和財務狀況。這本來就是我應該知道的事,因為佛教的最基本觀念就是四聖諦(Four Noble Truths),而第一聖諦就是「苦諦」。人生本無常,因為我們本來就要面臨生老病死。儘管如此,我認為如果我誠心地實踐佛法並侍奉上師,人生可能是美好的。所以,當我罹患癌症、後來心臟病發作時,我發現我自艾自憐地說:「這實在太不公平!」

羅伯特總是熱心地勸我:「管好自己的事!」在他的世界裡,這表示以自己的事業及創造未來為優先要務。即使在我的簡樸世界裡,我也該管好自己的事──要關心這些事。在試圖加保個人保單時,我一直因為某些類似的原因而遭到拒絕,因為我一直有腳水腫的毛病,這個毛病並不是因為健康出問題,而是因為先前罹癌時切除淋巴結,檢查那些腺體內是否有癌細胞。檢查結果並沒有發現癌細胞。不過,我並沒有好好檢視最後我簽妥的保單,也沒有查明保單涵蓋哪些給付。在忙碌幾年後,我急著要好好閉關修行,我想有保單總比沒有保單好,也以為自己的健康狀況不會再出問題。

  在沒有完善的醫療保險又沒有健全退休計畫的情況下,身為比丘尼的我每天只是專注在日常事務上,忙著滿足別人的需求。這是我過去幾十年來的生活模式,我獲得一些成就也學到很多東西,但是這樣做卻讓我自食惡果。

  跟羅伯特一起工作總是讓我大開眼界,而且這個「讓我的生活步上正軌」的過程既不可或缺又令人興奮,當然也充滿艱辛。當我們漸漸明白以往生活模式並不健康,也發現生活中的一些盲點,我們可以繼續受困抱怨,或是選擇勇於改變。對我來說,這是結合兩者的過程。因為原先的生活模式已經根深柢固,所以這整個過程我時而大步前進時而停頓,不過決心要改變是鞭策我繼續前進的動力。儘管如此,有時因為破除舊習實在很難,所以我會感到疲倦或故態復萌。

  我面臨的情況不只是要獲得完善的醫療保險,我還要改變僵化的思維,也就是改變我以往看待生活的方式。人生這場遊戲可不容易,也不公平,而且你自己必須察覺到在這場遊戲中,你的處境為何,你有什麼籌碼,你需要什麼,以及你希望怎樣進行這場遊戲。

我在六十歲時,慢慢找到回歸職場的路。我必須「照顧好我的事業」,想辦法自食其力、照顧好自己。羅伯認為,雖然嬰兒潮世代已經創造出一群鉅富,卻也製造出許多仰賴福利津貼維生的人,而且有很多人的薪水根本入不敷出,拼命刷卡分期購物又積欠大筆卡債。這種情況──我們在生活中的處境──最主要是心態問題,其次則跟我們的處世之道有關。當你習慣用這種方式生活多年,就等於寅吃卯糧。

  身而為人的好處在於,我們有機會改變,我們不必墨守成規。我們的心智具有無窮的力量,可以創造改變。即使在照顧瀕臨死亡的安寧病患,我也跟他們說:「意念是有力量的。運用正念別老是想著『我希望自己能活著看到……』、『我早該……』或『我會懷念……』。」

我們兄妹跟大家分享我們的人生探險,因為這不僅是物質世界的探險,也是心靈世界的探險。一直以來,我們的生命於外在世界所追尋的生活,就反映出我們追尋心靈的內在之旅,這二個旅程一直緊密結合。

  我們在書中提到我們兄妹在生活經歷的差異,我們也會見各自的精神導師,那些人給予我們安定的力量並指引我們人生方向。從許多方面來看,我們的追尋就跟大家的追尋一樣。而且,這是對於意義、歸屬感、成功和瞭解的追尋──是對於滿足與內心平靜之追尋。透過一起合作撰寫這本書,羅伯特說他對慈悲有更深入的瞭解,也讓心靈有所成長。我們的心就是我們最寶貴天賦的根源,而慈悲就是開啟這些寶貴天賦的那把鑰匙。

  而我呢?從這次合作中學到鼓起勇氣。就像到歐茲國(Land of Oz)冒險一樣,這是我追尋勇氣的故事,在撰寫並分享我的人生與旅程中,我找到了勇氣。羅伯特呢?在跟妹妹一起撰寫這本書時,他進入一個未知的新領域探險,進行一場心靈之旅,從中找到內心更多的慈悲。

作者序:關於愛與錢(羅伯特)

作者序:關於愛與錢(羅伯特)






人們常說:「絕對不要討論宗教、政治、金錢或性愛這些事。」大家都知道這些話題可能引起激烈情緒,因為幾乎每個人對這類話題都有自己的觀點,有時候他們的觀點可能並不理性。這本書並未遵循這項忠告,我們要討論的正是這二項禁忌話題:金錢與宗教。

我們家有四個小孩,我們是第四代日裔美籍人士,我們的祖先在一八八○年代來到夏威夷,在甘蔗園和鳳梨園裡工作。雖然在兩種文化中長大,但是身為第四代日裔美籍人士,我相信我們比較像美國人、比較不像日本人。雖然家父和家母都會說日語,但是我們四個小孩都不懂日語。

  我們大都知道,即使生長在同一個家庭的兄弟姊妹,通常彼此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就算是雙胞胎,在個性、氣質和興趣上也可能有所不同。清崎家的四個小孩就是這樣,包括我妹妹芭芭拉.惠美.清崎(Barbara Emi Kiyosaki)在內。惠美是妹妹的日本名字,我們小時候都這樣叫她。她一直是一位仁慈開朗的人,現在更是這樣。其實,我認為在我認識的人當中,她最慈愛也最充滿喜悅。

  我認為自己跟她剛好相反。我雖然也有仁慈的一面,但我必須假裝自己很親切。雖然她會做任何事來避免衝突,我卻總愛挑釁。越戰期間,妹妹惠美參加反戰示威,我則選擇參戰。

成功未必表示我們成為天生就要成為的人。大學畢業未必表示我們成為天生就要成為的人。在專業上獲得成功──例如:當上律師或醫師──未必表示這些人正在做天生就要做的事。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金錢上。有錢未必表示你已經順利成為天生就要成為的人。

  我妹妹剃度為尼,未必表示她已經成為天生就要成為的人。成為自己天生就要成為的人,這件事跟成功和成就無關,而跟重新發現自己要走的路並走回這條路有關。

  成為自己天生就要成為的人,就跟人生的旅程有關,跟人生的目的地無關。

  我認識的一位牧師說:「我們生而為人,換句話說,我們是有靈體的人。我們當中有些人比較有人性。」他進一步地解釋:「人有極限,靈體卻沒有極限。人會老,靈體則逐漸進化。」

  他繼續說:「人會死,靈體不會死。人需要工作,靈體有使命。」當我聽到這位牧師的這項佈道時,我剛從越南回國,當時才二十幾歲。由於我在戰爭中多次與死神交手,因此牧師說的話讓我印象深刻。我在越南時,目睹到無法以傳統生死情境說明的事件。

  我同學也在越南服役,他就說:「我能活著回來,是因為大家就像行屍走肉奮戰不懈。」在越南,我才明白身體與心靈的區別,或者以那位牧師的定義來說,就是人與靈體的差異。當我被心靈的力量所感動,我成為不一樣的人,因為我的靈體改變了。

  顯然,人與靈之間的差異和身體與心靈之間的不同,在我的生活裡引起很多問題。一旦你不怕死,你就可以開始真正地活著。這項轉變的問題在於,很多人忍受限制過活、擔心死亡、害怕犯錯、怕被批評、為了保障度日,要我容忍這種人實在很難,因為這種人本不想追求富足的人生

  我太太金跟我寄錢給她,幫她支付心臟手術的費用。我們願意跟她分享我們的投資知識,也在亞歷桑那州幫她買了一間公寓。即使惠美不會住在那裡,至少今後她可以靠那間公寓收取租金,也知道自己擁有一間房子。

  惠美二度面臨攸關生死的疾病,這件事讓我停下來問自己一些以往沒問過的問題。如果她沒有錢或保險支付額外的醫療費用怎麼辦?如果她的健康又出現緊急狀況,需要更多錢怎麼辦?當她無法再照顧自己時,會發生什麼事?我要負責嗎?

  我的答案顯然是:「是的,我要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