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在追逐什麼?
一個有時候要停下腳步自省的問題
2009/10/27-魏東陽
過去2、3個月當中,碰到若干事件,覺得很迷惘,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電腦業前輩為了滿足妻女對精品的心願,不惜投下近百億的鉅資,為她們打造一個精品城;同時間,有人因為財務壓力無法紓解,帶著子女燒炭自殺。在自由社會中,這是人們可以自由選擇的,但是社會M型化,我還是不禁要問:幸福的人追逐的是什麼?貧困的人追逐的又是什麼?還是已經沒有可追逐的?
八八水災新聞畫面,一方面天然災害震撼我們;一方面,少數災民的嘴臉,像是所有人都欠他們什麼,讓人嫌惡。富有同情心的人大量捐款捐物資,卻有極少數的人,硬是把過期許久的物資,倒貨式的送去,利用投機惡行,抵減稅賦。有地方官員利用政府賑災資金,做為政治籌碼,從中做梗。這些趁火打劫者,究竟在追逐什麼?
有史以來最大龐茲騙局主角馬多夫,既是眾多慈善、宗教與教育機構的捐贈者,卻又利用基金之名,廣納明牌追逐者的龐大資金,卻根本沒有投資。以他的經歷與名望,好好經營,很難嗎?他究竟在追逐什麼?
理專與無辜客戶
朋友甲說,他有位朋友的媽,退休後為了穩定的生活與保值,到曾經是世界最大的金融機構做外幣存款。20萬美元的存款,可以享受私人銀行客戶級的禮遇。原本篤定要沒有風險地安穩過日子,經不起銀行理專一再行銷,接受理財服務,結果理成7萬美元,還被銀行降級成一般客戶,辦理各項手續必須領號排隊,不再有一對一的服務,更沒有免費咖啡可享用。
篤定的意志,可以被說服,不得不佩服現代行銷,特別是金融服務的行銷手法。理專可以從服務中得到仲介佣金,且享有一份看似高尚的工作;銀行當然可以把客戶迷得天花亂墜,擴充自己的影響力與市佔率,但是結果竟讓一位辛苦大半輩子才換來有限財富的無辜客戶,就此受到重傷,理專追求的是什麼?銀行追求的又是什麼?
越南與精明刷卡女子
朋友乙說,碰過一名越南女子,在台灣工作一段時間後,回去越南「度月子」(重辦簽證的離境期),結果很不適應多年成長的家鄉。母親怨她花錢太鬆(以當地水準而言),她則抱怨附近的人知道她在台灣工作,洗個頭居然要收當地3倍的價格;晚上又不像台灣那樣熱鬧,沒地方可去,無聊的很。如果沒必要,她不再想回去。南北越為了理想與主義,40多年前打了多年戰爭,最後由北方統一,但是生活水準吊在亞洲後段班。女子追求什麼?越南又在追求什麼?
2天前,報載台北有精明的女子,刷卡達到新台幣8,000萬,從發卡銀行「賺到」數10萬。能從信用卡與精明的銀行手中,賺到一般人無法、也通常不會去想像的好處,似乎值得大書特書。從務實的角度看,我一點都不同意。她買那麼多東西,要做什麼?她怎麼用、怎麼保存?花了多少時間去瞭解信用卡的刷卡優惠?又集合多少姐妹淘的錢與智慧,達到這樣的境界?一如以前被捧為卡神的女子,是得到好處,但很多人忽略了成功的背後,她付出多少時間,多少代價與多少親朋好友的熱情與大力襄助?以她的學歷與實踐精神,做很多事,假以時日,都會有不知多少倍的收穫。她在追逐什麼?
產業與經濟的追逐
電子業為了追求業績成長,過去拚命地想快速把業績做大、做強,如今到了想要脫離代工的思維與架構,不知會面臨何種巨大的變化與風險。往前看,在前有品牌大廠的市場競爭壓力,必須不斷設法降低成本,後則有大陸的後進,用更低的成本與難以估計的山寨品進逼。還是祗有一條路?繼續做大、做強。那麼,業者又在追逐什麼?過去的追逐與現在的追逐,或許已經變調,而未來的追逐更是說不準了。
台灣追求經濟成長,產業不斷多元化,早期的目標很漂亮地達成,平均所得提高,大眾財富增加,當然薪資水準與工作條件也一併提高。這不是前一代人想要的嗎?我們一方面成就驕傲,另一方面則為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與停滯不前的經濟成長率憂心;一方面慶幸電子業可以利用大陸廣大的幅員做腹地,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另一方面又擔心把大陸的產業養大,台灣人民的工作機會愈來愈少。這是我們追逐經濟成長的目標之一嗎?第1階段漂亮達成後,第2階段呢?最後的目標是什麼呢?
人類追求幸福日子,不外生命財產安全及物質與精神生活提升,在人權與平等的偉大號召下,愈來愈多的人口,聚集在這個目標下,努力不懈。結果,能源,水資源與環境污染愈來愈嚴重。基於人道,沒有人會提出減緩人口的成長,甚或降低人口數量的主張,全部的努力都是單向:利用各種科技,保有健康的人類數量,養活更多的人口。更多有錢人,更少窮人;更多的和平,更廣的民主,更高的物質與精神文明。這個目標,很明確,也是共識,值得追逐。但最終是否也會像台灣今天的處境?或者美國的處境?在某一個階段時,會停滯不前?不知道。
借來的時間
週末,看完一本讓人不知如何評論的書:《借來的時間》(Borrowed Time)這本20年前出的書,是我一位大學老師翻譯的,原書曾在20年前得過某一種獎,因為種種因素,到2008年才出版。內容是位男同志敘述他的愛人,於1985年得到愛滋病以後,兩人是如何努力對抗這個世紀之病的過程。基本上,很灰色,如果不戴著有色眼光讀,用異性戀的角度看,也會有相當感受。
作者Paul Monette一而再的在書中強調為彼此的愛而活,奮戰不懈。內容的確很能吸取感情豐富、尤其是對藝術等較為敏感者的淚水。我則在想,若不是因為他的愛人得到這個要命的病,他們後來又會追逐什麼?如果沒有得到這個要命的病毒,還會有這本追思錄嗎?它又豈能得到當年度最佳非小說獎?
以上列舉,筆者沒有任何褒與貶的意思,祗是碰到的一些感觸。就像9月在大陸湖南西部一個叫芙蓉鎮的小街上,看到有位婦人在街上賣舊書,毛語錄外,還有中學的參考書。我想讀者也不禁好奇,誰會買這些書呢?反過來說,如果沒人買,那麼為什麼還會被拿出來賣呢?拿這個場景與誠品或金石堂的格局來比,是否很像本文第一段所說的M型化社會很像呢?
M型與追逐
台灣有台灣的M型,大陸有大陸的M型(上海與芙蓉鎮)社會;越南女子與Monette,或者Monette與馬多夫,個人間的落差,或說人生追逐的落差!怎麼說呢?怎麼衡量呢?還是根本無須去衡量?因為太複雜致無法衡量?
真的不需要去衡量。但是,還是要理解,追逐是強烈的主觀意識,更有巨大的環境重力。條件許可來自環境,包括社會的進步與個人出身、智商與個性等;使命與理想則必須來自主觀與自覺。主觀意識夠,且有有利環境,固然應當多追逐有利大眾的事。主觀與追逐可以或多或少擺脫環境加諸於我們的重力。
追逐會提供我們精神或物質上的滿足,不管它是否被視為虛榮、無聊,或崇高、偉大。寫到此,我大致把迷惘解開一部分:我們都在追逐,不論追逐財富,名望,健康,愛情,家庭,甚至淡泊或虛無,總有追逐目標。有空反省一下,瞭解自己在追逐什麼,盯住追逐目標,就不會失魂落魄,人生其實蠻有趣的;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要超過界限太多,像酒醉還駕車一樣,害人害己。